:::
烏頭翁 - 教育百科
| 烏 | |
| 頭 | |
| 翁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
簡介: 簡介: 烏頭翁為臺灣特有種。牠的棲宿環境和習性與白頭翁頗相類似,但在臺灣本島的地理分布,則偏侷限於蘇澳以南之花東地區和恒春半島,除在枋寮附近有一小地段的重疊以外,牠與西部白頭翁之分布可謂楚河漢界,甚為分明。以昆蟲和果實為食物。繁殖期為4~5月,一窩產3~4枚蛋。 |
||
|
知識 1: 無蹼 |
||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鳥類 | |
| 世界地理分布: | 台灣特有 | |
| 紀錄類別: |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 |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
| 拉丁門名: | CHORDAT | |
| 中文門名: | 脊索動物門 | |
| 拉丁亞門名: | VERTABRATA | |
| 拉丁綱名: | AVES | |
| 中文綱名: | 鳥綱 | |
| 拉丁亞綱名: | NEORNITHES | |
| 拉丁目名: | PASSERIFORMES | |
| 中文目名: | 雀形目 | |
| 拉丁科名: | PYCNONOTIDAE | |
| 中文科名: | 鵯科 | |
| 拉丁屬名: | Pycnonotus | |
| 拉丁種小名: | taivanus | |
| 腳趾型: |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 |
| 中文亞綱名: | 今鳥亞綱 |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烏頭翁 | ||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 中文名: | 烏頭翁 |
| 英文名: | Pycnonotus taivanus |
|
描述: 身長約 18cm。雌雄鳥羽色相同,雄鳥比雌鳥大。頭頂至後頸羽色烏黑,有黑色鬍線。雙頰、耳羽及喉部灰白色,嘴角有一橙色或黃色痣點。背部灰綠色,腰部灰色,翼的覆羽、飛羽及尾羽灰橄欖綠有黃綠色的羽緣,胸部淡灰褐色,腹部白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緣帶有黃色。喙黑色。跗蹠與趾黑色。另外,在台灣東部與南部可見許多烏頭翁與白頭翁的雜交個體,各羽區有不同顏色的組合,產生的雜交類型很多,原則上兼具了兩者的特色。有些雜交個體的頭部黑色或白色範圍甚大,遠超過純烏頭翁或純白頭翁黑白兩色原來所佔的範圍,雜交個體在此兩極端之間展現多樣的羽色變異。 |
|
|
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的中低海拔地區,南部由屏東枋山以南至恆春半島尖端,東部由花蓮縣崇德、和仁以南至台東縣。 |
|
| 作者: | 劉小如 |
| 授權方式: | ![]()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