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黑腹燕鷗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黑腹燕鷗
英文名: 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描述:
體型纖細,翅膀比其它燕鷗略圓短,尾羽短,分叉很淺。雌鳥體型較雄鳥小。繁殖羽前額至頭後黑色,兩頰白色,形成明顯對比。身體背面包括腰和尾羽中等灰色,喉部及頸側白色,身體腹面灰色,腹部顏色較深,兩翼的腹面淺灰色,尾下覆羽白色。眼睛的虹膜深褐色,喙深紅色,跗蹠與趾紅色。非繁殖季時,成鳥身體背面與腹面的顏色都很淺,頭頂淺色有暗色細小斑點,眼後有黑色斑塊,喙黑色。亞成鳥頭部與不繁殖的成鳥相似,但臉部帶有淺肉色,頸後羽毛有暗灰色羽尖,背部、肩部和三級飛羽顏色較深,有淺黃褐色羽緣。
分布:
廣泛分布於歐洲與亞洲中部和南部、菲律賓與澳洲之間的海島區,以及非洲和澳洲。台灣各地沿海和主要濕地都有發現紀錄。
作者: 顏重威, 劉小如,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hiskered Tern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hlidonias hybrida
形態:
體長25~26公分。雌雄外形相似,羽色會隨季節而有稍微的變化。繁殖羽虹膜黑色,喙和腳鮮紅色;頭部頭頂黑色,下喙基部至頸側白色。背部灰色,胸、腹部暗灰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尾羽灰色,邊緣白色。非繁殖羽喙和腳暗紅色,頭部大部分為白色,一新月形黑斑自頭後通過眼睛;背部淡灰色,胸、腹部白色;翅膀和尾羽羽色色澤較繁殖期淡。幼鳥喙黑色,腳紅褐色,頭部和非繁殖羽色相似,但頭後和頸部較黑;背部深褐色,尾羽灰色,胸、腹部大部分為白色,胸側帶褐色斑點;初級飛羽和覆羽主要為灰色,所有的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末端灰褐色。第一年冬季的幼鳥羽色和幼鳥相似,但背部較灰,肩羽尖端褐色;翅膀不換羽,覆羽淡褐色。第一年夏季的幼鳥羽色和成鳥繁殖羽相似,翅膀和尾羽較圓。
分布:
共6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繁殖於歐亞大陸內陸地區、非洲及澳洲。
生態習性:
棲息於內陸水域,偶而出現於海岸。常於離水面5~10公尺的高度逆風飛行,並保持穩定的直線飛行。叫聲為刺耳的“ki-ick”聲。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科:
燕鷗科 (Family Stern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黑腹燕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