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三燭光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三燭光魚
英文名: Polyipnus triphanos
描述:
所有的發光器鱗片邊緣皆平滑無小棘或鋸齒。PO 1; PTO 1; BR 6; IP 6;PRO 1;OVA 3;OVB 3;PV 10;L 1; VAV 5;ACB 7-10;ACC 4;D10-11﹔A15-18﹔P12-13﹔V 5-7﹔GR 17-18﹔脊椎骨33。側色素條短為粗大的倒三角形,從背緣逐往側腹部延伸,但其尖端並未到達中線。。背側色素條有兩個凹槽。腹上發光器呈V字形結構,#1OVB腹上發光器高於其他兩個,而且#3OVB高於#2OVB約一個發光器的距離。有一短的後顳骨棘出現。臀鰭支鰭骨棘消失。ACA臀上發光器為3,#1ACA獨立,#2和#3 ACA相連並高於#1 ACA及後面的臀部發光器。臀部發光器7-8,在#3和#4 ACB發光器之間有高度差。ACC尾下發光器緊密聚集。
分布:
分布於臺灣西南部及菲律賓群島,而向南經過Sulu,Celebes和Banda Seas並進入西部的Coral Sea。也曾有記錄在印度洋及日本群島。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olyipnus triphanos (Schultz, 1938)
形態:
體高而頗側扁,口大、垂直位,下頜突出向上。兩頜具細齒2至3行;犁骨及腭骨均具細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體背側之黑斑幾達側線。前鰓蓋骨下後方具1強棘。頭部後側頭骨棘小而不分枝。尾部臀鰭基無透明皮膜,腹前刺1個,腹後刺4個。腹部發光器AB 10個、SAN 3個、AN 8~11個、PAN 5個。SAB 3個,其中間者最低。
分布:
台灣東部及西南水域及菲律賓周邊水海域。
生態習性:
棲息水深約於150公尺之陸棚斜面,常與櫻蝦、刺蝦、玻璃蝦及七星魚一起漁獲。
利用:
本省高屏地區養殖戶,多將本魚種用於高級水產生物之餌料。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巨口魚目(Order Stomiiformes)
首目:
窄鰭魚首目(Superorder Stenoptergii)
亞目:
鉆光魚亞目(Suborder Gonostomatoidei)
科:
褶胸魚科(Family Sternoptychidae),Marine Hatcherfishe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燭光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海洋生物百科
學名: Polyipnus triphanos
介紹: 有關三燭光魚的生活習性與生態仍有待研究與調查。
資料來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_三燭光魚
資料來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學習資源海洋生物百科資料庫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