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法後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法後王」係相對於「法先王」而言,由荀子所提出。儒家孔孟以上,皆主「法先王」,而荀子衡量今古異勢,以免有生今反古之嫌,故乃倡「法後王」之說。荀子在〔非相篇〕中指出:「欲觀先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孟子以聖人為人倫之至,故教人「法先王」;荀子卻鑒於生今而不可道古,故曰:「五帝之中無傳政」,「禹湯有傳政而無周之察」,顯然主張以周制取代三王之政,「法後王」而不「法先王」。
  唯荀子之主「法後王」,在求其適時與活用,不可一成不變;因不知權變興革,終必削足適履,故荀子於「法後王」外,對於先王之道有裨於世道人心者,仍當採擇而施行之,即其所謂之「有治人無治法」,而與其弟子韓非、李斯之徒純任「嚴刑峻法」有所不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法後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