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運動社會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s
作者: 胡天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運動社會心理學與運動心理學這兩個概念在運動領域中愈來愈等同,但不代表兩者完全相同,這種現象與心理學史的發展有關,亦對應著運動心理學的發展。換言之,運動心理學從早期的實驗心理學取向,愈來愈走向社會心理學取向。
  在行為主義年代,心理學處於熱望獨立階段,將心理學定義為實驗導向的自然科學,強調學習理論,同時亦重視人格與智力測驗。因此,正如運動心理學家柯爾曼的三個主要研究領域(動作技巧、學習與人格),早期運動心理學以動作學習與測驗為重點,主要採取實驗法。
  一九七○年代之後,行為主義獨霸一方的局面消失,代之以認知心理學又不足以統整全局,因此心理學走向多重典範的相對獨立階段。除了實驗心理學與測驗外,社會心理學與量表愈來愈整合進入運動領域,雖然崔普烈(Triplett)於一八九七年進行的觀眾研究屬社會心理學,但早期的發展仍以實驗室導向的動作學習與測驗為主。一些以「運動社會心理學」為名的教科書紛紛出現(例如Martens, 1975; Carron, 1980; Cratty, 1981; Russell, 1993等)。
  在這個階段中,以「運動心理學」為名的教科書之章節與「普通心理學」教科書之章節愈來愈呼應。其主要原因是早期運動心理學的主體,雖然是動作技能與學習,但一九七○年代之後,「動作控制與學習」獨立成為一個領域,並且愈來愈脫離運動心理學教科書範疇(測驗研究與量表研究結合,仍留在運動心理學領域)。因此,運動心理學愈來愈走向社會科學取向的心理學,亦即運動社會心理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運動社會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