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泥火山 - 教育百科
ˊ
ˇ
  • 漢語拼音 ní huǒ shā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 huǒ shān
解釋:
  1. 泥漿、瓦斯或溫泉同時噴出地表所造成的圓錐狀小丘。此種地形多分布於溫泉和火山地帶。
    【例】泥火山多見於油田地帶,為油氣象徵之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泥火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 huǒ shān
解釋:
地下深部的高壓流體,沿著裂隙流經泥岩,並與地下水混合,泥質沉積物伴隨甲烷氣等氣體向上噴出地表。地表形成類似火山的小錐體。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泥火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ud Volcano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從岩石裂隙不斷噴出熱的水和泥漿,在四周堆積形成一個低而小的錐體,稱為泥火山。西西里、冰島、紐西蘭的北島和台灣島的南部,都有泥火山的分布。
  泥漿與瓦斯同時噴出地表所造成的類似火山形態的小地形,稱為泥火山,多與油田有關,而產生於油田帶背斜軸的斷層線上;然亦有與火山有關,發育在硫氣孔(sofatara)地區者。各地泥火山所噴出之泥漿黏性不一,因而產生之泥火山形態亦異:黏性最大者稱噴泥丘(mud cone),坡度在二十度以上;其次為噴泥盾(mud shield);噴泥池(mud maaai),黏性最小,坡度在五度以下。此外,噴泥口直徑特大,形如火山之巨火口者稱噴泥盆(mud basin)。台灣地區的泥火山主要是發生在斷層通過的泥岩地區,由於天然氣伴隨泥漿噴出形成不同形狀的泥火山。其中位於高雄烏山頂的泥火山因為型態的特殊與廣大,而被劃定為自然保留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泥火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mud volcano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由地下噴出泥水及瓦斯(天然氣)等物質,堆積而成圓錐形小泥丘者,稱為泥火山。地下溫泉攜泥噴出,地震引起地層擾動形成噴泥現象,以及油田與天然氣區域,隨同天然氣拖泥帶水之噴發,均為構成泥火山之原因。台灣嘉義關子嶺、台南岡子林、高雄岡山滾水坪、螺底山、屏東六龜、鯉魚山以及台東雷公火、螺子溪等地,均有小型泥火山之散落分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泥火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