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痔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1. 因肛門或直腸末端的靜脈曲張,而形成突出物的一種疾病。主要分內痔、外痔兩種。症狀為便中帶血及排便時劇烈疼痛。 △痔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名]
病名。由於肛門或直腸末端的靜脈曲張,而形成的突出塊物。主要分內痔、外痔兩種,症狀為便血、疼痛。也稱為「痔瘡」。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直腸末端或肛門附近的靜脈曲張,而形成的突出物,會造成疼痛及血便。
同義詞: 外痔、痔瘡、內痔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病名。由於肛門或直腸末端靜脈曲張,而形成的突出塊物。主要分內痔、外痔兩種,症狀為便血、疼痛。《莊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癒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明.王世貞《鳴鳳記》第四齣:「附勢趨權,不辭吮癰舐痔,市恩固寵,那知瀝膽披肝。」亦稱為「痔瘡」。

注音: ㄓ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痔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外痔痔瘡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