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癰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ōng
解釋:
  1. 一種發生在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多由金黃葡萄球菌引起,患部呈局部腫脹,周圍組織變硬,中央有許多膿頭,非常疼痛。常伴有發燒、寒顫等現象,嚴重時,甚至併發敗血症。
    【例】癰疽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ōng
解釋:
[名]
一種皮膚的化膿性及壞死性炎症,多由金黃葡萄球菌引起,侵犯相鄰的多個毛囊後融合形成局部腫脹,中央有許多小孔,呈瘻管狀,非常疼痛。有發燒、寒顫等現象,嚴重時,甚至併發敗血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i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病名。一種範圍較大的惡性膿瘡,為皮膚及皮下組織發炎化膿引起,局部紅腫疼痛。
同義詞: 癰仔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之化膿性及壞死性炎症。呈局部腫脹,中央有許多小孔,呈瘺管狀,非常疼痛。《說文解字.疒部》:「癰,腫也。」漢.王充《論衡.感虛》:「夫山崩壅河,猶人之有癰腫,血脈不流也。」《三國演義》第三回:「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

2.比喻禍患。漢.馮衍〈與婦弟任武達書〉:「自恨以華盛時不早自定,至于垂白家貧身賤之日,養癰長疽,自生禍殃。」

注音: ㄩ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癰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