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織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ㄇㄚˊㄇㄧㄢˊㄇㄠˊㄉㄥˇㄅㄧㄢㄓˋㄨˋㄆㄧㄣˇㄖㄨˊ:「ㄅㄧㄢ」、「ㄈㄤˇ」、「ㄅㄨˋ」。
  2. ㄐㄧㄝˊㄏㄜˊㄗㄨˇㄔㄥˊㄖㄨˊ:「ㄗㄨˇ」、「ㄞˋㄏㄣˋㄐㄧㄠ」。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ī
解釋:
  1. 用絲、麻、棉、毛等物編製物品。
    【例】編織、紡織、織布
  2. 結合、組成。
    【例】組織、愛恨交織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ī
解釋:
[動]
1.用絲、麻、棉、毛等物編製物品。如:「編織」、「紡織」、「織布」。
2.結合、組成。如:「組織」、「愛恨交織」。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用絲、棉、麻、毛等材料編成布或物品。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ㄓ

1. 將原料紡製成布帛。如:「編織」、「紡織」。《說文解字.糸部》:「織,作布帛之總名也。」《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梁鴻》:「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

2. 以絲、麻、棉、毛等物紡製的產品。如:「不織布」。《史記.卷一一九.循吏列傳.公儀休》:「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

3. 結合、組成。如:「組織」、「愛恨交織」。《清史稿.卷二五.宣統本紀》:「乙亥,授袁世凱內閣總理大臣,命組織完全內閣。」

㈡ㄓˋ

旗幟,標誌。通「幟」。《集韻.去聲.志韻》:「幟,旗也。或作織。」《詩經.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漢.鄭玄.箋:「織,徽織也。」《漢書.卷七○.傅常鄭甘陳段傳.陳湯》:「望見於城上,立五采幡織。」唐.顏師古.注:「織,讀曰幟。」

注音: ㈠ㄓ ㈡ㄓ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織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