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號表徵 - 教育百科
符 | |
號 | |
表 | |
徵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
作者: | 陳聰文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符號表徵是布魯納(J.S. Bruner)的認知發展論中發展的第三期。兒童能以抽象的符號作為思考的工具並吸取知識。 符號表徵的發展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表現在人類生活的各領域中。具有歸類作用、階層性、預測作用、因果關係及修正作用等五種特質,是認知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重要的階段。人類的語言、工具的使用及經驗的組織大多藉「符號表徵」的形式來表現。兒童到了六、七歲進入小學之後,開始以文字、數字、圖形等符號作為思考工具,也把生活中的經驗轉譯為語言符號協助思考。於是「符號表徵」的運用逐漸發展。 符號表徵可能是具體事物,也可能是非具體事物。其所傳達的,可能是外延意義,也可能是內涵意義。符號表徵可以協助人類的思考及溝通更為快捷有效,但其運用則需經動作及影像類化的歷程。因此,布魯納將其列為第三期。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符號表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