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紅紫鸚哥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紅紫鸚哥魚
英文名: Scarus rubroviolaceus
描述:
體延長而略側扁。初期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隨著成長其前額突出,使吻之背側呈陡直狀。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齒板具0-3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6-7鱗;下列為1-3鱗。胸鰭具14-15軟條。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之尾鰭為截形而稍凹,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則為新月形,上下葉十分延長。IP期之體色為紅褐色,背部色澤較深,而腹部較淺些;鱗片之中間位置具1或2條棕色條紋;頭部、胸鰭、腹鰭及尾鰭為紅棕色,背鰭及臀鰭為淺紅棕色,背鰭並有深色之外緣。TP期之體色為藍綠色,背部之鱗片一半為黃色,一半為綠色,胸部為黃綠色,並延伸至尾柄部;眼下緣以上之頭部為深橄欖色;鰓蓋為橙色,並混有綠色;背鰭為淡橙色,並具藍綠色,外緣色澤較淺;腹鰭為橙色,外緣為藍色;尾鰭為黃綠色,上端及下端為藍綠色,背緣處並有藍色小點呈垂直分佈。
分布:
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由東非南至南非的德爾班,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琉球與夏威夷群島,南至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與大堡礁的南方。東太平洋:加州灣到加拉巴哥群島。台灣各地海域及各離島均有分布。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Scarus rubroviolaceus (Bleeker, 1847)
形態:
體延長;雌魚體色為紅褐色,鱗片之中間位置具1或2道棕色條紋;頭、胸鰭、腹鰭、尾鰭為棕色,背鰭及臀鰭為淺紅棕色;雄魚體色為褐綠色,胸鰭黃綠色,背鰭為淡橙色及藍色,尾鰭為黃綠色,上下端為藍色;體長可達40公分。
分布:
西太平洋、印度洋、東太平洋。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礁區的肉食性魚類,台灣珊瑚礁地帶常見。
利用:
供觀賞及食用。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
鸚哥魚科(Family Scaridae),Parrot Fishe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紅紫鸚哥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