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龍堆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bái lóng du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ái lóng duī
解釋:
1.地名。在新疆羅布泊以東至甘肅玉門關間。屬礫質荒漠,係古代湖積層及紅色砂礫層的隆起高地遭受風蝕而成,海拔一千公尺左右。其他散布許多高出地面二十五至四十公尺的方山、岩塔和土柱。呈東北──西南方向,溝谷中有流沙堆積,蜿曲如龍,故稱為「白龍堆」。古代為西域交通要道。
2.地形學上指乾燥地區的風蝕地形。多成群出現於乾燥地區。也稱為「風蝕脊」、「雅爾當」。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白龍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ardangs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白龍堆是一種風成地形,主要是岩石因為有堅岩和軟岩錯列於地面,挾帶沙石而來的盛行風進行差別的侵蝕作用。軟岩露頭處,蝕成溝,堅岩則成尖銳的脊,溝脊相間,與風向平行。脊的高處可達十公尺,脊與脊間的間隔可達三、四十公尺。因地下多鹼質,隨地下水蒸發而上升,留積於脊上,色灰白,遠望有如長龍,故新疆當地人士稱為白龍堆。
  白龍堆為乾燥地區之風成地形,主要指介於兩風蝕溝間之鯨背狀尖頂凸起帶,其方向與盛行風一致,白龍堆多成群出現於乾燥地區,至於頂峰有高出溝風吹蝕所致,但也有如美國西南部莫耶夫(Mojavedesert)的白龍堆,其生成與紊亂風渦造成的差異侵蝕有關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龍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yardang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乾燥區內乾淍之湖床,為平坦之泥洲沉積層,受盛行風(prevailing wind)長期吹蝕,殘存部分,成為平行山脊或小丘,奇形怪狀,高度由數公寸至一、二十公尺。為風力吹蝕而去部分,則成為許多平行如走廊之風蝕小溝,此種地形,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東部最多,維吾爾語,稱為〝雅爾當〞,又以地多鹹質,土色灰白,故名白龍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龍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