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漬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ì |
解釋:
[動] 1.浸泡。如:「醃漬」、「浸漬」。《三國志.卷二九.方技傳.華佗傳》:「佗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 2.沾染。宋.陸游〈醉歌〉:「百騎河灘獵盛秋,至今血漬短貂裘。」 3.牲畜感染疫病而死。《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羽鳥曰降,四足曰漬。」 [名] 積留在物體上的汙痕。如:「油漬」、「墨漬」、「汙漬」。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浸泡。如:「醃漬」、「鹽漬」。《說文解字.水部》:「漬,漚也。」清.段玉裁.注:「謂浸漬也。」漢.孔融〈臨終〉詩:「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佗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南史.卷四四.齊武帝諸子列傳.晉安王子懋》:「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甖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 2. 沾染。《漢書.卷六四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嚴助》:「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霑漬山谷,邊境之民為之早閉晏開,晁不及夕,臣安竊為陛下重之。」宋.陸游〈醉歌〉:「百騎河灘獵盛秋,至今血漬短貂裘。」 3. 牲畜感染疫病而死。《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羽鳥曰降,四足曰漬。」漢.鄭玄.注:「漬謂相瀸汙而死也。」 4. 積留於物體之汙痕。如:「油漬」、「墨漬」、「汙漬」。《紅樓夢》第三三回:「底下穿著一件綠紗小衣,皆是血漬。」《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拿汗巾揩乾了杯子上一轉的水漬,走上去。」 |
|
注音: | ㄗ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漬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