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偶發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dventitious Deafness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因為聽力損失和語言發展的延宕有密切關係,亦即在兒童的生活中,聽力損失愈早,其語言發展愈困難,所以教育工作者極度關注聽力障礙「開始的年齡」。從事聽障工作的專業人員常用「偶發聾」以表示出生時聽力本來正常的兒童,卻因某種疾病或意外而造成耳聾,俾與出生就聾的先天聾(congenitally deaf)有所區別。在正確描述語言的習得方面,另有兩個常被使用的具體名詞。一為前語言聾(prelingual deafness),係指兒童出生時即聾,或兒童早年在未發展語言前就聾者。另一為後語言聾(postlingual deafness),專指兒童在語言發展之後才發生的聾。唯專家對於前語言聾與後語言聾的分界點,見解不一。有的認為應在十八個月大為分界點;有的則認為應降低至十二個月或六個月大。根據上述的分析,偶發聾可能兼含前語言聾與後語言聾二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偶發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