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犀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ái xī niú |
解釋:
動物名。體型為犀牛中最大者。目前世界上僅東非一帶可見,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之一。也稱為「方嘴犀」。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白犀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White Rhinoceros, Squarelipped Rhinoceros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Ceratotherium simum (Burchell, 1817) |
|
形態: 除象與河馬以外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除耳邊緣與尾部外,幾乎無毛,體色較黑犀牛淺,但主要差別在白犀牛上唇寬平,不似黑犀牛上唇窄而下垂可捲食植物;體長335~420公分,尾長50~70公分,肩高150~185公分,雄掛體重2,000~3,600公斤,雌性體重1,400~1,700公斤,前角約60公分,但最長可達150公分,齒式:0/0, 0/0, 3/3, 3/3。 |
|
分布: 南非、辛巴威、那米比亞、尚比亞、莫三比克、肯亞、烏干達等,有些群極小。 |
|
生態習性: 棲地的4項要求:平原、密叢、短草、水源。像黑犀牛般,經常喜歡呆在泥坑或水坑中以調節體溫與減少外寄生蟲的感染;一天行走4~15公里,以短草為主食,屬於啃食者(grazer),通常晨昏或夜間活動,有些雄性成體有領域,通常有水流或稜線為屏,領域大小約0.75~13.8平方公里,個體之間領域重疊處僅50~100公尺;在南非,雌獸活動範圍約6~8平方公里,且與其他個體重疊;社會結構較其他犀牛複雜,會形成小而緊密的群。白犀牛終年可生殖,交配前雌雄獸會共處5~20日,雌獸發情週期為 17~60天,懷孕期16~18個月,一胎1仔,小犀牛出生時體重約40~65公斤,哺乳期可達1年,4~5歲達性成熟,但雌獸通常要到6.5~7歲,雄獸10~12歲才會生殖,母獸懷孕間隔2~3年;壽命可達40~50年。 |
|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
|
目: 奇蹄目(Order Perissodactyla) |
|
科: 犀牛科(Family Rhinocerot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犀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