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我分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作者: 王淑敏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包恩(Bowen, 1978)以自我分化來說明個體與家庭間互動關係。包恩其認為家庭是一個情緒系統,系統內存有彼此互動,相互依賴的關係。個人內有兩股力量在運作:(1)個別化(individuality):促使個體和家人在心理上有所分離;(2)連體化(togetherness):促使個體和家人在心理上有所關聯。在發展過程中,個體不斷受這兩股力量影響,若是個體的連體化需求太高,會使個體對他人產生情緒化的依戀,分不清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限而影響個別化歷程的發展。為因應發展需求,個體必須設法於內在獨立自主與外在他人互動連結關係中維持平衡,因此分化是一生發展的歷程,分化的過程會出現在個體與父母、重要他人、配偶等人的關係中。
  包恩認為愈能區分感覺與想法的人,有愈高程度的自我分化,在面對生活壓力時,也有愈高的彈性及適應力,處理各種問題也就有很高的自由度,且其有一定程度的個別化、自主性,能伴隨成長階段發展出必要的心理分離。
  皮培洛(Papero, 1990)認為自我分化的意義是:個體在面臨連體化的壓力下,能敏感於自已與他人的差異而保有自主性的程度。
  戈登堡(Goldenberg, 1991)認為自我分化是指個體能夠區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能由其中作出選擇的程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我分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