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柯芬園劇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vent Garden Theatre
作者: 謝庭菊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機構。該劇院位於英國倫敦的包街(the Bow Street)附近,在此曾經建造過三座劇場;早期該劇場是屬於一個女修道院的部份產業;現在則是被販賣果菜的市街所環繞。第一座劇場在1732年12月7日由演員約翰瑞奇(John Rich, 1682-1761)設立;詹姆士昆恩(James Quin, 1693-1766)為當時的首席男演員;劇場的設計師為詹姆士薛佛(James Shephered)。首演的節目是康葛瑞福(William Congreve, 1670-1729)的戲劇《浮生百態》(The Way of TheWorld)。此階段主要表演節目是戲劇。其座位幾近有三千個,較當時其他知名的劇院座位容量都多,同時在此從事表演的劇團及經理也會成為知名的老珠利藍劇院(the Older Drury Land Theatre)的競爭對手,許多知名的英國演員陸續在此產生。瑞奇也擴展他的工作領域,繼續發展英國式的默劇及其他值得一看的戲劇、歌劇及芭蕾舞蹈表演。1737年德國作曲家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加入劇院工作,製作歌劇;直到他在 1737年返回德國為止。1734年該劇院也開始製作芭蕾舞節目。然而在1808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它的第一座劇院,第二座由理察史密爾克(Richard Smirke)設計的劇場在一年內完成重建及開幕,首演節目是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作品馬可白(Macbeth)。1815年他們開始在劇場大廳及主要樓梯裝設了瓦斯燈照明;1817年繼理秋姆劇院(Lyceum Theatre)及珠利藍劇院之後,也在觀眾席及舞臺上裝設瓦斯燈,這項創新之舉對英國的表演藝術產生極大的影響。在1826至 1846年間,演出節目多半為歌劇及輕歌劇。由於1826年之後,劇場的經營陷入困境;從1829年起經營權改由市政府接管運作;直到1832年由拉博特(Laporte)擔任經理為止。1846年此劇場被當作為第一個舉辦讓聽眾可以散步、跳舞,並且一邊欣賞的逍遙音樂會場地。介於1846至1847年間,劇場的經營管理型態轉變成為歌劇院,並改名為柯芬園皇家歌劇廳(the Covent Garden Royal Opera House),座位增加至四千個。不幸的在1856年,該院再遭祝融光顧,當時由阿爾巴諾(Albano)設計的內裝全部毀於一旦。第三座劇場在1858年重新開幕,由愛德華貝瑞(Edward Barry)擔任設計,劇院規模可容納2141人;首演的節目是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的《胡格諾》(Les Huguenots)。他們經常在歌劇節目的幕間休息時間,穿插表演芭蕾舞節目,但這些舞蹈表演內容鮮少與主要的節目有任何相稱的關連。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 1819-1901)在喪夫之前,曾是這裡的常客。從1888至1906年,在哈瑞斯(Augustus Harris)擔任經理期間,致力提昇演出水準;並在其領導之下組織了一個歌劇團。緊接著在 1939至1945年二次大戰後,由貝莉絲(Lilian Mary Baylis, 1874-1937)創設的莎德斯威爾斯芭蕾舞團(the Sadlers´ Wells Ballet)開始在此演出。經過一些組合上的變化後,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Ballet)脫穎而出,並與其他不同的歌劇團一起租用此劇場。後來,此劇院則以化裝舞會聞名。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Ed. By Martin Banham《The Cambridge Guide to World Theatre》198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柯芬園劇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