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非洲芭蕾舞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llets Africans, les
作者: 尹曼娜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團。1952年由當時一位幾內亞知識份子佛狄巴.凱塔(Fodeba Keita),創立於法國巴黎。當初創團的成員,來自法屬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區(the Caribbean)殖民地之音樂家及舞者。舞團初名叫「凱塔.佛狄巴非洲芭蕾舞團」(Les Ballets Africans de KeitaFodeba),1958年幾內亞獨立,凱塔以此團為獻禮,遂成為非洲第一個國家舞蹈團,並改名為「幾內亞共和國非洲芭蕾舞團」(Les Ballets Africans of the Republic of Guinea)。此團目前雖不是幾內亞獨立前之唯一舞團,卻是最有名且存續期最悠久的舞團,也是發揚非洲戲劇舞蹈(theatrical dance)之先驅,在非洲及西方具有相當之影響。此團之舞蹈作品所採取的節奏及內容由不同部落文化中粹取,演出時樂師和舞者均著裝,有些作品有完整的故事,有些取某種族傳統儀式之主題或情調加以編排,舞作一般是全團的集體創作,每個團員均被要求提供其部落家族流傳的歌曲和舞步,再加以編排整合。該團團員不時深入幾內亞內部村落採風,以充實編舞材料,1991年的一次採風曾作了完整的錄影。音樂與舞蹈在傳統非洲的政治及文化生態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而此團成立之初,藉由下鄉演出宣傳作為推動獨立的一部分運動。而獨立後,創始人凱塔獲選為其家鄉地區之幾內亞議會代表,1957年擔任內政部長,之後歷任政府部門首長,但1969年遭逮捕並送集中營,之後音訊全無,然而舞團仍克服萬難繼續演出。早年非洲芭蕾舞團一度巡迴演出於歐洲、北美洲、南美洲、日本、澳洲及非洲。1973年後便很少到國外演出,直到1991年新的管理班底接手,始重新在國外活躍起來。近年著名的舞碼有《哈馬拿之鐘》(La Cloche de Hamana)、《絲露的一生》(Silo: The Path of Life)描述一個有兩個兒子的母親、以及《傳承》(Heritage)為神話與歷史故事的結合。
參照:
Selma Jeanne Cohe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 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洲芭蕾舞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