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苞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ㄏㄨㄚㄉㄧˋㄕㄤˋㄅㄠ˙ㄓㄜㄨㄟˋㄎㄞㄏㄨㄚㄉㄨㄛˇ˙ㄉㄜㄒㄧㄠˇㄧㄝˋㄆㄧㄢˋㄖㄨˊ:「ㄏㄨㄚㄅㄠ」、「ㄏㄢˊㄅㄠㄉㄞˋㄈ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苞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o
解釋:
  1. 花蒂上包著未開花朵的小葉片。
    【例】花苞、含苞待放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o
解釋:
[名]
1.花或花序基部之退化葉或葉狀結構。如:「含苞待放」。
2.蓆草。可用來編織席子、草鞋等。
[動]
1.將東西包裹起來。通「包」。
2.容納。晉.左思〈魏都賦〉:「巷苞諸公,都護之堂,殿居綺窗。」
3.總攬。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兼苞博落,不常一象。」
[形]
草木茂盛。如:「竹苞松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a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蓆草。可用以編織草鞋。《說文解字.艸部》:「苞,草也。」《禮記.曲禮下》:「苞屨扱衽厭冠,不入公門。」

2. 未開之花朵。如:「含苞待放」。清.高宗〈初春太液池泛舟〉詩三首之三:「蒸霞結綺無須眄,好是含苞未放時。」

3. 根部。《易經.否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4. 茂盛。《詩經.曹風.下泉》:「洌彼下泉,浸彼苞稂。」《詩經.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5. 將物包裹住。通「包」。《禮記.曲禮上》:「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6. 容納。晉.左思〈魏都賦〉:「巷苞諸公,都護之堂,殿居綺窗。」

7. 總攬。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兼苞博落,不常一象。」

8. 懷藏。《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紀》:「陰懷妒害,苞藏禍心。」

注音: ㄅㄠ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苞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