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阿爾貝荷;歡躍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l Beher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非洲查德共和國阿拉伯舞蹈,由回教國家君主馬凱(Makay)的女兒郝爾(Haua)和一群青年人一起歡跳的舞蹈。男舞者與女舞者一塊兒手牽手跳舞的情形在非洲地區並不常見,此舞為一特例。據學者言,這種狀況唯有在豐收時的慶典上才會如此。舞蹈特徵是有高躍的動作(四拍)、側跳及跨跳加轉身(五拍),再跳回原始位置(四拍)。郝爾以右腳跨跳,左腳著地。未婚青年人在外圈跳舞,圍在圈內擊掌著為當地受敬重的婦人,這種方式的舞蹈和哈達德族(Haddad)很相似。舞蹈時配合的歌曲為頌讚一些顯貴人士。基本的節奏即四拍、五拍、四拍的形式。郝爾會在歌曲完歇後由另一舞者替代她的位置。此舞因節奏快、跳躍的動作多,較適合由年輕人表演。婦女的服裝和哈達德族類似,有年齡顯示的標記,年輕女舞者另加戴玻璃珠的腰帶;而較年長者則戴染成靛藍色的帶子,男舞者著蘇丹阿拉伯人的典型棉布裝束。
參照:
《The JVC Anthology of World Music and Danc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阿爾貝荷;歡躍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