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蓬萊雌光螢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Rhagophthalmus formosanus Kawashima and Sugaya, 2003 蓬萊雌光螢 雌光螢科(Rhagophthalmidae)是是鞘翅目的一個小科,全世界已知有10餘屬約60種,只分佈在古北區的東亞和東方區各地,熱帶地區具有較高的多樣性。他們的雌蟲是典型的幼蟲型,長得像蛆蟲,渾身乳白或乳黃色,沒卣翅鞘也無後翅,但是在腹部末端腹面有一個明顯的發光節,能發出明亮的持續光,吸引雄蟲前來交配;產卵後會改變發光模式,從身體兩側和背上發出三排小點光。雄蟲身上沒有明顯的發光器,但是也能從身體側面和背面發出三排微弱的光點,平常則不見其發光。所以本科中文名稱為雌光螢。 臺灣的雌光螢科目前有3種的紀錄,都屬於雌光螢屬(Rhagophthalmus),但是確實的種類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而蓬萊雌光螢是當中分類比較沒有疑問的物種。雄蟲體長6–8cm,頭部外露於前胸背板,大部分被複眼佔據,複眼後緣有很深的凹陷,使得複眼背面形如一個逗點;觸角有12節。與臺灣其他種類相較,本種身型較為細長,翅鞘的長寬比較大,而雌蟲體型則較其他種類為小。 臺灣特有種,分佈在中部和中南部900~2300公尺左右的山區。成蟲3~4月出現,夜間可見到發光中的雌性個體。
知識 1:
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蓬萊雌光螢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拉丁科名: Rhagophthalmidae
中文目名: 鞘翅目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中文科名: 雌光螢科
拉丁屬名: Rhagophthalmu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中華民國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種小名: formosanus
中文綱名: 昆蟲綱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蓬萊雌光螢
英文名: Rhagophthalmus formosanus
描述:
雄蟲體長6–8cm,頭部外露於前胸背板,大部分被複眼佔據,複眼後緣有很深的凹陷,使得複眼背面形如一個逗點;觸角有12節。與臺灣其他種類相較,本種身型較為細長,翅鞘的長寬比較大,而雌蟲體型則較其他種類為小
分布:
臺灣特有種,分佈在中部和中南部900~2300公尺左右的山區。
作者: 鄭明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