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古騰堡計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ject Gutenberg
作者: 毛慶禎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簡稱PG)依西方世界第一個採用活字刷的15世紀德國印刷商命名。它的任務是把公版著作(public domain)數位化, 放在網路上供大眾自由取用。它的目標包含:(1)為社會大眾製作及散布電子文本;(2)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不受價格及近用性(硬體及軟體)的限制,電子文本沒有任何標價;(3)立即可用的電子文本,不需額外的調整,可被人眼及電腦程式讀取,甚至比紙本還受歡迎;(4)每年倍增電子文本。1971年,麥克・哈特(Michael Hart)創立古騰堡計畫。當年哈特在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就讀, 擔任材料研究實驗室(Materials Research Lab)全錄Sigma V大型電腦的操作員。當時,麥克・哈特及其兄弟的二個最好朋友,共同擔任該電腦的操作員,因緣際會得到可以無限制使用該電腦的帳號。這部電腦恰巧是當時網路上的15部電腦之一,也就是日後網際網路的起點,麥克・哈特相信電腦終究會成為人人可及的工具。麥克・哈特自述,取得帳號之後,經過一小時又47分鐘的思考,體會出電腦的價值在於它可以儲存、檢索的資訊,背包裡恰好有一份美國獨立宣言,就把它鍵入,成為古騰堡計畫的第一個作品,並把它寄給其他朋友。古騰堡計畫志在散布公共文學及文化遺產,以「打破無知與文盲的阻礙」為其口號。因此,所有的作品都以純文字檔(plain ASCII)呈現,避過PDF等複雜且有爭議的檔案格式。從1971年到1993年,古騰堡計畫只收錄了100本電子文本,這種進度完全符合電腦/網路的本質,起步慢但呈指數型態成長。到了2010年10月,已有包括中文在內的59種語文三萬三千多種電子文本。古騰堡計畫在全球各地造成迴響, 除了散布世界各地的志工之外, 還有七個獨立的姐妹計畫:(1)澳洲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 of Australia);(2)加拿大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 of Canada);(3)古騰堡計畫聯合中心(Project Gutenberg Consortia Center),收錄世界電子書年展(World eBook Fair)的內容;(4)德國古騰堡計畫(Projekt Gutenberg-DE);(5)歐洲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 Europe);(6)芬蘭魯內伯格計畫(Projekt Runeberg),收錄北歐文學;(7)印前本(ReadingRoo.ms),收錄已經完成但尚未出版的著作。Project Gutenberg, (2011). Free eBooks by Project Gutenberg. Retrieved June 14, 2011, from http://www.gutenberg.org.邱炯友,宋雪芳(1999)。古騰堡計畫與電子文件建置之相關模式初探。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5(3),27-38。
參考資料:
Project Gutenberg, (2011). Free eBooks by Project Gutenberg. Retrieved June 14, 2011, from http://www.gutenberg.org.邱炯友,宋雪芳(1999)。古騰堡計畫與電子文件建置之相關模式初探。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5(3),27-3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古騰堡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