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學探討技能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ience Inquiry Skills
作者: 林陳涌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科學探討技能是指獲得或研究科學知識的步驟或方法。一般人會認為只要一步一步的遵循科學方法的固定步驟,如科學教科書上經常所描述的,就能成功的完成科學的探討,獲得客觀的科學知識。但其實科學探討過程的複雜性遠遠超過這個單純的想法;科學探討技能不是只是進行觀察與實驗,也不是一定侷限在實驗室之內,反而包含許多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雖然如此,但嚴格的邏輯推理與經驗證據也有一定的地位。此外個人的努力有時雖能導致偉大的發現,科學的穩定進步仍然需仰賴整體科學社群的合作探討。
  科學探討主要是涉及理論與經驗證據之間的辯證,傳統重視歸納法與假設演繹法的邏輯實證/經驗主義,認為經驗證據在科學知識的獲得與驗證過程中,能決定科學理論的被接受與拒絕。因此在科學探討的教學過程中應強調技能的訓練,以期培養客觀、理性的態度與能力。然而把科學理論當作有機性的結構體或典範(paradigm)時,學者認為科學理論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不僅能對抗經驗證據的駁斥,更能設定科學探討的架構,賦予經驗證據的意義。在科學教育的實施上重視學生的既有概念的探討與表現,或者科學概念的學習。
  在科學探討中理論與經驗證據之間關係的辯證,加入探討的主體-人-的因素,將更能清楚呈現其間的複雜性本質。科學探討因此是理論、經驗證據、與認知者意圖之間的高度複雜辯證。因此科學教育的重心不是在於科學方法與科學知識的學習,而是統合兩者在特定科學問題的探討。科學探討技能因此也不再只是科學方法或邏輯推理而已,而也應重視特定問題情境中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訓練與表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學探討技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