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色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ì sè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氣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ì sè |
解釋:
1.人的神態、面色。《荀子.勸學》:「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紅樓夢》第二一回:「寶玉聽了這話,見他臉上氣色非往日可比,便笑道:『怎麼動了真氣?』」 2.景象。南朝宋.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詩:「蕭條洲渚際,氣色少諧和。」 3.氣象。《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凡日月星辰之變,風雲氣色之異,率其屬而占候之。其屬有司曆二人,掌造曆。」 4.氣勢、氣派。《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從此參將與官府往來,添了個幫手,有好些氣色。」《載花船》第五回:「前日偶往縣中完娘,打從六里街經過,見些上下經商,過往仕客,捱擠滿路,實是氣色。」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氣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 名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相似詞: | 【面色】 |
對應華語: | 氣色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氣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