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年段式課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康自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年段式課程」觀念的產生,肇始於美國對生涯教育的重視;「生涯教育」一詞,雖首先由美國聯邦委員會委員艾倫(James Allen)於一九七○年提出,然當時的研究者往往專注於文字和名詞的鑽研爭議上,使未慮及生涯教育的推展。馬蘭(Sidney P. Marland)遂提出下列四項需求,用以代替生涯教育定義:
  1.強調職業教育為生涯教育的核心,相形之下,普通教育的分量稍見降低。
  2.每一位離開中等學校的學生,都已經完成繼續升學或參與工作的準備。
  3.有關工作的教育與為教育而準備的教育,可以運用各種教學管道(馬蘭稱之為教學模式)。
  4.為個人拓展生涯選擇機會。
  由上述之要點,可知生涯教育具有「為所有國民服務;關切所有為工作(包括有報酬與無報酬)而設置的教育」之理念。且早在一九三六年的美國〔職業教育法案〕中,即已強調:(1)職業教育必須導正只為指定職類的訓練,而應該為所有社區之全體公民所準備的教育課程。(2)職業教育必須回應人們急迫的需求。然而,由於當時美國各州政府與地方政府所資助的學校,著重為學生中的精英分子提供升學準備,而常忽略了為大多數低成就學生或中途退學學生提供從事職業工作的準備,因此所謂的年段式課程,即是針對此類可能無法完成整個中學學業的學生,而將某特定行業,以職業名稱作為課程主題,並以年段為單位,使學生在完成單一年段的年段式課程後,即已具有參與工作的準備,且隨學生所修畢的各階段年段式課程之累積,學生具備之行業工作能力亦隨之提升。
  在年段式課程中,各年段的課程除具有獨立性外,各年段的課程間亦可相互整合銜接。其優點即為;不因學生學習的中斷,而致使其學習與技能缺乏完整性,導致無法應付工作世界的要求;此對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減少教育浪費頗有助益,並使得職業教育更能符合其「每一位離開中等學校的學生,都已經完成繼續升學或參與工作的準備」的目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年段式課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