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短尾賊鷗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短尾賊鷗
英文名: Stercorarius parasiticus
描述:
有淡色型和暗色型。前者頭頂黑色,體背暗褐色,頰和頸側淡黃,喉白色,上胸淡灰褐色,下胸及腹白色;後者頭頂黑色,全身一致為暗灰褐色,頰、頸側和喉略帶黃色;初級飛羽基部白色;中央尾羽延長。喙基部淡粉紅色,尖端黑色;跗蹠黑色。
分布:
環北極圈凍原繁殖,到南美南部、南非、印度、澳洲、紐西蘭等地的海域度冬。過境期時出現於台灣鄰近海域,北部及南部海岸較常發現。
作者: 顏重威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rasitic Jaege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Stercorarius parasiticus
形態:
體長38公分 。美洲的族群羽色有兩型。飛行時可見翅膀外側有一淡色斑點。尾羽楔形。幼鳥淡、暗褐色羽色交雜,缺少長而尖的中央尾羽。
分布:
分布於歐洲、亞洲及美洲,夏季於北半球繁殖,主要分布於北緯60~70度的範圍。
生態習性:
棲息於岩岸凍原環境。會合作驅趕其他種類的海鳥。通常2隻短尾賊鷗會輪流反覆地襲擊別的鳥類,再進一步奪取其被迫交出或是掉落的獵物。短尾賊鷗攻擊時會保持安靜,反而是受害鳥類會不斷喧嚷。短尾賊鷗有時也自行捕魚、攻擊小型鳥類或哺乳類為食,另外也會吃卵、腐肉、昆蟲、蜘蛛和漿果。常會在其搶奪對象的附近築巢,築巢時會群聚但數量不會很多。雄鳥在空中求偶時會往下俯衝、突然上衝、翻滾或翻轉;在地面時雄鳥會繞著雌鳥跳舞,雌鳥則會張喙發出嘶嘶的叫聲。巢築於易於警戒的杆上。五月下旬產卵,每窩產2個綠至褐色、具棕色斑點的卵,產卵時間相差48小時,之後雌雄鳥會分別再與其他個體交配。卵孵化期24~28天,28天之後可以飛行,但還不能完全獨立。幼鳥出生4年後才進行繁殖。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科:
賊鷗科 (Family Stercorari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短尾賊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