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家庭與教育的關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and Education
作者: 林清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家庭是基本團體(primary group),也是人類社會最早的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s)之一。教育的對象-學生,全都來自家庭。家庭對於個人社會化的影響,在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家庭對於學校教育,已有明確的影響途徑。相對地,教育對於家庭生活的提升及家庭文化的改變,也有其重要的影響。
  就家庭對於個人社會化的影響言,親子關係及父母教養方式,在多方面影響子女的價值及行為。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需要親密的反應(intimate response),以維持健全的生活。一個人需要被了解、被愛、被認識、被稱讚,而這種需要在親子適當的交互作用中,最容易得到滿足。另外,家庭也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家庭的階級環境也影響子女的期望、抱負、態度及行為。家庭之中親子關係、交互作用、階級背景及基本文化功能,對於個人社會化,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家庭對於個人社會化的影響事實,顯示在學校教育方面,也形成具體的影響事實。第一,學生的學業成就、教育程度、學校與教室中行為、抱負水準(level of aspiration)等,全受父母教育態度及家庭環境的影響。第二,學校中教師的價值觀念及其所面對的問題,有一大部分與學生、家長的家庭文化背景有關。第三,學校中的各類措施包括考試、輔導、行政以及學校與外在社會環境的聯繫,一大部分均與家庭相關。家庭因素是學校教育成敗的一項重要影響力量。
  學校教育在受家庭影響的過程中,也以具體的途徑加強家庭的適當影響,改變家庭的不適當影響。第一,學校發揮積極的功能,引導學生由家庭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環境。第二,教師扮演專業人員的角色,以專業態度了解學生家庭社會化過程對其學業成就、抱負及行為的影響。這種專業性的了解,成為教師教學及輔導學生的重要參考資料。第三,學校必須適當改變家長教育觀念,協助推動親職教育,健全家庭親子關係,改善父母教養方式,一方面提升家庭生活水準,另一方面厚植發揮學校教育功能的基本動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家庭與教育的關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