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加值網路 - 教育百科
ˊ
ˇ
ˋ
  • 漢語拼音 jiā zhí wǎng l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 zhí wǎng lù
解釋:
  1. 在基本通信網路上提供用戶附加的服務,稱為「加值網路」。服務範圍很廣,包括將文字、語音、影像等資料送入網路中加以儲存、處理、編輯、轉送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加值網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 zhí wǎng lù
解釋:
加值網路(Value Added Network, VAN)最早起源於美國,又稱為「加值服務」(Valued Added Service, VAS),它與基本網路(Basic Network)的關係密切。在基本網路部分強調是如何快速且正確不變的將資料內容傳輸至其所要求的地方,傳輸過程並不牽涉傳輸資料的加工處理;而加值網路則是利用下層基本網路設施(交換機、數據專線等)以進行額外的附加服務,如資訊儲存、檢索、電子會議、電子郵遞等。也作「加值型網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加值網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alue added network(VAN)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種私人擁有的網路。此網路提供了一些特定的服務,例如法律上的研究或特定資料庫的存取。加值網路通常提供一些不能在公開網路中取得的服務或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加值網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Value-Added Network,簡稱VAN
作者: 張來喜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加值網路係利用一般公眾電信網路的通信環境為基礎,銜接電腦系統,進行資訊服務的作業型態。其資訊服務內容可包括資料庫存取及檢索服務、電子郵件、文書處理、電傳交易等。一般常依國家國情之不同,均明訂有相關營運規章供該國VAN業者遵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加值網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