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頸紅蝽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Antilochus coquebertii (Fabricius, 1803) 頸紅蝽簡述.體長14-17mm。本種為Antilochus屬中唯一在台灣有分佈的。其均勻地亮紅色的身體很容易用來跟該屬其他物種作區別,只有其觸角、前翅膜質部及腹部腹面節間縫為黑色,以及足為紅至褐色。分佈.廣泛分佈於整個熱帶南亞及東南亞(斯里蘭卡至麻六甲之間),在馬來群島也有被記錄過。在台灣其發生相當頻繁,主要分佈在低地及山區森林間。生物學.本種野外及研究室內的取食已被Kohno等(2002)詳細研究過。成蟲及若蟲都為專性捕食者,寄主為Dysdercus cingulatus離斑棉紅蝽(赤星蝽象)及D. decussatus叉帶棉紅蝽(叉紋赤星蝽象)。在研究飼養的情況下,當只餵食植物時,本種將無法發育,亦無法餵食帶有紅黑警戒色的蝽象,包括長蝽科(Lygaeidae)、大紅蝽科(Largidae)、緣蝽科(Coreidae)及姬緣蝽科(Rhopalidae);但是可以餵食紅蝽科(Pyrrhocoridae)和蛛緣蝽科(Alydidae)。若蟲和成蟲在日本石垣島終年可見;根據研究試驗結果,本種不會生殖滯育(Kohno, 2003)。在印度,本種被觀察到取食D. (Paradysdercus) koenigii (Fabricius, 1775)(Kamble, 1974;see also references listed in Ahmad & Schaefer, 1987)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頸紅蝽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屬名: 頸紅蝽屬
中文科名: 紅蝽科(星蝽科)
拉丁種小名: coquebertii
中文綱名: 昆蟲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Pyrrhocor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中文總科名: 星蝽總科(紅蝽總科)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Antilochu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臺灣
中文目名: 半翅目
拉丁目名: Hemi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Pyrrhoco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頸紅蝽
英文名: Antilochus coquebertii
描述:
體長14-17公釐。體除了觸角、前翅膜區、腹部節間縫色黑,足脛節、跗節深褐色外,其他部位鮮紅色。
分布:
廣泛分布在南亞、東南亞,自斯里蘭卡至馬來半島,馬來群島亦有記錄。亞洲地區分布記錄有中國、日本(琉球群島)、台灣。
作者: 蔡經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