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露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ㄩˇ
  • 部首外筆畫 13
  • 總筆畫 21
  • 漢語拼音 [一]lòu[二]lù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ㄎㄠˋㄐㄧㄣˋㄉㄧˋㄇㄧㄢˋ˙ㄉㄜㄕㄨㄟˇㄑㄧˋㄗㄞˋㄧㄝˋㄐㄧㄢㄩˋㄌㄥˇㄙㄨㄛˇㄋㄧㄥˊㄐㄧㄝˊ˙ㄉㄜㄕㄨㄟˇㄓㄨㄖㄨˊ:「ㄌㄨˋㄕㄨㄟˇ」、「ㄌㄨˋㄓㄨ」。
  2. ㄅㄧㄠˇㄒㄧㄢˋㄒㄧㄢˇㄒㄧㄢˋㄖㄨˊ:「ㄒㄧㄢˇㄌㄨˋ」、「ㄓㄢˇㄌㄨˋ」、「ㄅㄧㄠˇㄌㄨˋ」、「ㄆㄨˋㄌㄨˋ」、「ㄩㄢˊㄒㄧㄥˊㄅㄧˋㄌㄨˋ」。
  3. ㄈㄤㄒㄧㄤㄍㄢㄊㄧㄢˊ˙ㄉㄜㄧㄝˋㄊㄧˇㄖㄨˊ:「ㄩˋㄌㄨˋ」、「ㄏㄨㄚㄌㄨˋㄕㄨㄟˇ」、「ㄍㄨㄛˇ˙ㄗㄌㄨˋ」、「ㄍㄨㄟˋㄏㄨㄚㄌㄨˋ」。
  4. ㄨㄞˋㄇㄟˊㄧㄡˇㄓㄜㄧㄢˇ˙ㄉㄜㄉㄧˋㄈㄤㄖㄨˊ:「ㄌㄨˋㄊㄧㄢ」、「ㄌㄨˋ宿ㄙㄨˋ」。
注音:
解釋:
  1. ㄗㄨㄛˋㄒㄧㄢˇㄒㄧㄢˋㄧˋ˙ㄉㄜㄎㄡˇㄩˇㄉㄢㄩㄥˋㄉㄨㄥˋㄘˊㄖㄨˊ:「ㄌㄡˋㄔㄨㄇㄚˇㄐㄧㄠˇ」、「ㄐㄧㄠˇㄨㄞˋㄌㄡˋ」。
  2. ㄒㄧㄝˋㄌㄡˋㄖㄨˊ:「ㄌㄡˋ˙ㄌㄜㄎㄡˇㄈ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露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靠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珠。
    【例】朝露、露水
  2. 表現、顯現。
    【例】顯露、暴露
  3. 芳香可飲的酒或液體。
    【例】玫瑰露、果子露
  4. 在室外沒有遮蔽。
    【例】露天、露營、露宿
注音:
漢語拼音: lòu
解釋:
  1. 顯現。口語單用動詞。
    【例】露出馬腳、衣角外露、露了口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珠。《楚辭.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杜甫〈月夜憶舍弟〉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2.芳香可飲的酒或液體。如:「玫瑰露」、「果子露」。
3.姓。如漢代有露平。
[動]
表現、顯現。如:「顯露」、「表露」、「暴露」、「原形畢露」。
注音:
漢語拼音: lòu
解釋:
[動]
1.顯現。如:「露出馬腳」、「衣角外露」。
2.洩漏。如:「露了口風」。《後漢書.卷七一.皇甫嵩傳》:「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w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常靠近地面的空氣,在夜間地面長波輻射非常強的情形下,因為降溫迅速,因而達到水汽飽和,產生地面和地表物件的水汽凝結為水珠,此水珠即為露。
  露大多形成於溫暖季節之深夜至清晨時刻,尤其在晴朗無風及地面潮溼的夜間最利形成露。在多雨氣候區中,露並不太重要;但在乾燥氣候區中,露則是植物生長的重要水資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ō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珠。
  2. [[名] ] 提煉過或醃製過的食品。
  3. [[動] ] 顯現、表現。
  4. [[形] ] 在室外的。
音讀: lo̍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