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蛇龜 - 教育百科
食 | |
蛇 | |
龜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棲息於丘陵、林木底層,或離水源較近的溪流旁。雜食,昆蟲、蚯蚓、蛙、魚、蕈類、青菜及水果都吃。一般在春末至秋初生產,每窩產卵1-8枚,每個生殖季產1-2窩。需經10年以上,雌龜背甲長約14公分,而雄龜背甲長約12公分才達性成熟。 |
|
知識 1: 農墾地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食蛇龜 | |
中文門名: | 脊索動物門 |
紀錄類別: |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澤龜科 |
拉丁亞門名: | Vertabrata |
拉丁屬名: | Cistoclemmys |
中文綱名: | 爬蟲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科名: | Emydidae |
拉丁門名: | Chordat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爬蟲類 |
拉丁亞目名: | Cryptodira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中國大陸 |
台灣分布地點: | 北部 |
中文亞目名: | 隱頸龜亞目 |
中文目名: | 龜鱉目 |
拉丁目名: | Chelonia |
拉丁綱名: | Reptili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食蛇龜 |
英文名: | Cuora flavomarginata |
描述: 在台灣食蛇龜有時被稱為「蛇龜」、「山龜」或「欱(hop)蛇龜(台語發音)」,是過去鄉間極常見的一種淡水龜,與其他淡水龜種類習性不同,牠們常在山區活動。傳聞中這種龜以蛇為食遇到蛇時會主動誘引蛇的攻擊,再利用前後可活動的腹甲將蛇夾死的捕食方式,而且和蛇一樣具有毒性,最好不要靠近。這些可能都是過度的聯想,把食蛇龜神化了。在求偶的季節,雄龜的鼻孔有時會噴出液體,而且遇到人類及其他大型動物靠近時,受到驚嚇會將頭部縮回龜甲內,常可聽到深沈的呼氣聲,因而被人們將這種行為和某些毒蛇的習性聯想在一起,造成長期的誤解。蛇龜外形特徵與其他淡水龜種類明顯不同之處,是於腹甲靠甲橋處分成前後兩頁,在遇到驚嚇時,會將頭、尾、四肢縮入龜甲,將腹甲緊閉,以躲避敵害。但剛孵化的幼龜,骨板的骨化還不完全,腹甲還無法活動及閉合。 |
|
分布: |
|
作者: | 陳添喜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