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彈塗魚 - 教育百科
大 | |
彈 | |
塗 | |
魚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大彈塗魚 |
英文名: |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
描述: 背鰭V-I , 23~25;臀鰭I , 23~25;胸鰭18~19;縱列鱗90~105;橫列鱗20~22。體延長而側扁,背、腹緣平直,尾柄高而平直。眼小位高,背側位,互相靠近。吻圓鈍,大於眼徑。口大,近平直,上下頜牙各一行。體及頭部被圓鱗;前部鱗小,後部鱗稍大,無側線。背鰭兩枚,分離,第一背鰭較高,基底較短,硬棘皆呈絲狀延長,以第III棘為最長;第二背鰭基底長,最後面的軟條平放時可達尾鰭基底;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型;胸鰭短而尖圓,基部具臂狀肌柄;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而尖圓。體背側青褐色,腹側淺色。第一背鰭深藍色,具許多不規則白色小點;第二背鰭藍色,具4列縱行小白斑;臀、胸及腹鰭皆為淡灰色;尾鰭灰青色,有時具白色小斑。(林沛立編寫 2012/10) |
|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包括台灣、中國、日本、韓國等沿海。台灣產於北部及西部沙地沿岸。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luespotted Mud Hopper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Linnaeus, 1758) |
|
形態: 第一背鰭鰭條呈絲狀延長。體綠褐色有藍色小點散布。體長可達19公分。 |
|
分布: 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及台灣。 |
|
生態習性: 棲息河口附近潮汐帶砂泥底質洞中,以矽藻為主食。7月左右產卵。 |
|
利用: 食用、現已有養殖,魚塭多集中於台南北門及布袋一帶,魚苗多自大陸及韓國進口。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
|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
|
亞目: 鰕虎魚亞目(Suborder Gobioidei) |
|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
|
科: 鰕虎科(Family Gobiidae),Gobie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