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五節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osechi Mai
作者: 吳明月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日本古代舞蹈,是「女舞」的一種。在大嘗會中,用來奉神的舞蹈。傳說天武天皇在吉野宮觀賞《神女舞》,為其開端。聖武天皇天平十四年(西元742年),正月條中也有《五節田 》的記載:《五節舞》和《田 》有別;但也有將二者視一體的說法。如果《五節舞》是《田 》的一種,可視為源於「早乙女」(插秧女)的舞蹈。在大嘗會的演出中,舞者稱為「舞姬」或「舞妓」。十一月中旬的丑日,平安朝例行節慶中盛大的宮廷宴會,依規矩《五節》的舞者是從親王、公卿等大臣女子中挑選出來,通常大嘗會五人,新嘗會四人;內教坊的「別當」官員參與其事。在樂前大夫的引導下,登上常寧殿的舞台表演《皇帝破陣樂》、《玉樹後庭花》、《赤白桃李花》、《萬歲樂》、《喜春樂》五首樂曲。五節的意思,傳說是天仙舞弄五度袖的表演,或說依五段樂曲來跳的舞。自室町時代以後,五節舞即告斷絕,至大正四年,大正天皇即位式中,才再出現。舞者著「唐衣」、「衵」、「五衣」的裝扮,垂髮繫鬘飾,手持檜扇而舞。音樂由大歌所的歌者以及樂部的樂人來擔任;樂器使用和琴、笛、篳篥等。
參照: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五節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