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半蹼鷸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半蹼鷸
英文名: 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描述:
雌雄鳥同型。成鳥的繁殖羽大部分呈褐色。頭頂、後頸及上背褐色,具有暗褐色縱斑。腰部淡褐,有褐色縱斑。尾上覆羽淡褐具褐色橫斑,尾羽具淡褐及暗褐色橫斑。頰、頸側及頸下至胸、腹部褐色,下腹部色淡,兩側具暗褐橫斑。翼覆羽暗褐色,內側覆羽白色。成鳥非繁殖羽及幼鳥的褐色部分不明顯,背面暗褐羽緣白色,腹面白色。眼暗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為黑色。
分布:
本種在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及中國大陸東北黑龍江高草原有不連續的繁殖區,非繁殖季出現在日本、北韓、南韓、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哈薩克、烏茲別克、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等。台灣零星出現於海岸濕地。
作者: 方偉宏, 林宏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sian Dowitche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形態:
體長34~36公分。喙直,呈黑色;虹膜暗褐色,腳長,呈暗灰色,飛行時腳趾長度超過尾羽末端。雄鳥繁殖羽臉頰、頸部及胸部紅褐色,腹部和脅部白色,脅部具明顯條紋;肩羽、三級飛羽及上背黑色,邊緣淡褐色和紅褐色。雌鳥和雄鳥相似,但色澤較暗,有較多小白斑,喙較長。非繁殖羽具白眉,胸部雜有灰褐色斑點,背部暗灰褐色,具淡色條紋。幼鳥大致似成鳥,顏色較暗,頸部及胸部具有條紋。
分布:
分布於亞洲及澳洲。夏季於歐亞大陸中部繁殖;冬季於亞洲東南部及澳洲西北部度冬。
生態習性:
冬季棲息於海邊的潮間帶泥灘地或瀉湖,會聚成緊密的群體一起活動,會和其他涉禽一起休息。飛行能力強,甚至會作特技飛行。平常聯繫時會發出“chep-chep”或“chowp”的吠聲,或像人在哭泣的“kiaow”聲;繁殖期時則會發出輕柔而重複的“kewick”或“kru-ru”聲。於每年5月末開始在淡水或鹽水草澤的植物叢裡成小群繁殖。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科: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半蹼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