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賊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ó zéi
解釋:
危害或出賣國家的奸人。《後漢書.卷五一.橋玄傳》:「姦人無狀,玄豈以一子之命而縱國賊乎!」《三國演義》第六九回:「二人感憤流淚,怨氣沖天,誓殺國賊。」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國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國賊是指專顧自己的官位俸祿而不以道義輔佐君主的臣子。〔韓詩外傳.卷四〕中的一則文章把大臣區分為大忠、次忠、下忠、國賊等四種品級。大忠的臣子能以道義覆蓋君主而感化他;次忠的臣子是用美德來引導君主而輔佐他;下忠的臣子是以正道諫諍君主而埋怨他。至於不顧公道正義,苟且偷安,逢迎君主,以保障自己祿位的人,就叫做「國賊」。並且舉例說:像周公那樣輔佐成王,可說是大忠;像管仲那樣輔佐齊桓公,可說是次忠;像伍子胥那樣勸諫吳王夫差,常常率直的指責夫差的錯誤,反而被夫差所殺,可說是下忠;至於曹觸龍助紂為虐,則可說是國賊。這些人都是人臣的表現,卻有吉凶和賢與不肖的差別,對國家也利害不同。國賊便是如〔詩經.巧言篇〕所說:「不認真做分內的工作,使君王受到傷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似詞 國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