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消費者剩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sumer Surplus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消費者消費一財貨願付的最高總價款與實際支付的總價款之間的差額,就是消費者剩餘,由圖形表示,亦即指需求曲線以左,真實價格以上所夾的面積。由於消費者對物品消費量的增加,前面的單位有較高的邊際效用,因此消費者願付較高的價格購買,但隨著對物品數量的增加,邊際效用遞減,而實際購買時,是以最後單位對應的較低價格付款,因此消費者購買一物時,除了最後單位之外,前面各單位的原付價格均高於實際價格,其差額的總和便形成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剩餘常用於成本效益分析及其他應用經濟學領域,作為測量福利改變(如補償變量—compen-sating variation及對等變量—equivalent variation)的概以估計。例如測量價格改變對個人福利造成的影響時,補償變量是指價格改變後,可以從獲益者身上取走,而使他的福利不比價格變動前為差的最大金額;或是指補償給損失者,使他跟價格變動前一樣好的最小金額。對等變量則是指:價價格改變之獲益者願意放棄這項改變的最小金額,或是指價格改變之損失者所願付出,以避免價格變動的最大金額。更進一步應用於測量環境品質改變對個人福利造成的影響時,是在比較兩種不同環境品質消費者剩餘之差,如圖所示之餘線面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消費者剩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