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火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ㄨˋㄊㄧˇㄖㄢˊㄕㄠㄙㄨㄛˇㄔㄢˇㄕㄥ˙ㄉㄜㄍㄨㄤㄖㄜˋㄒㄧㄢˋㄒㄧㄤˋㄖㄨˊ:「ㄌㄨˊㄏㄨㄛˇ」、「ㄓㄠˊㄏㄨㄛˇ」、「ㄒㄧㄥㄒㄧㄥㄏㄨㄛˇ」。
  2. ㄕㄥㄑㄧˋㄉㄨㄥˋㄋㄨˋㄖㄨˊ:「ㄏㄨㄛˇㄉㄚˋ」、「ㄉㄨㄥˋㄏㄨㄛˇ」、「ㄈㄚㄏㄨㄛˇ」、「ㄍㄨㄤㄏㄨㄛˇ」、「ㄅㄧㄝˊㄅㄚˇㄊㄚㄖㄜˇㄏㄨㄛˇ˙ㄌㄜ!」
  3. ㄐㄩㄣㄩㄥˋㄨˇㄑㄧˋㄏㄨㄛˋㄓㄢˋㄓㄥㄖㄨˊ:「ㄐㄩㄣㄏㄨㄛˇ」、「ㄏㄨㄛˇㄧㄠˋ」、「ㄎㄞㄏㄨㄛˇ」、「ㄓㄢˋㄏㄨㄛˇ」。
  4. ㄐㄧㄣˇㄐㄧˊㄐㄧˊㄙㄨˋㄖㄨˊ:「ㄏㄨㄛˇㄙㄨˋ」、「ㄓㄜˋㄕˋㄐㄧㄢˋㄕˊㄨㄢˋㄏㄨㄛˇㄐㄧˊ˙ㄉㄜㄕˋ!」
  5. ㄆㄥ調ㄊㄧㄠˊㄕˊㄙㄨㄛˇㄩㄥˋ˙ㄉㄜㄖㄜˋㄌㄧˋㄖㄨˊ:「ㄏㄨㄛˇㄏㄡˋ」、「ㄨㄣˊㄏㄨㄛˇ」。
  6. ㄔˋㄏㄨㄥˊㄙㄜˋ˙ㄉㄜㄖㄨˊ:「ㄏㄨㄛˇㄏㄨㄥˊ」、「ㄏㄨㄛˇㄊㄨㄟ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ǒ
解釋:
  1. 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和熱。可燃物、燃點和氧氣是火的三要件。
    【例】爐火、燭火、柴火
  2. 急速、緊急。
    【例】火速、火急
  3. 動怒。
    【例】火大、發火、冒火
  4. 中醫指病理變化過程中,機能亢進的現象。
    【例】肝火、上火、退火
  5. 赤紅色的。
    【例】火紅、火狐狸
  6. 槍炮彈藥等武器。
    【例】軍火、火藥
  7. 五行之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ǒ
解釋:
[名]
1.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和熱。可燃物、燃點和氧氣是火的三要件。《書經.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水滸傳》第四六回:「便去灶前尋了把草,灶裡點個火……那火頃刻開天也似般大。」
2.中醫指病理變化過程中,機能亢進的現象。如:「肝火」、「上火」、「退火」。
3.槍炮彈藥等武器稱為「火」。如:「軍火」、「火藥」。
4.五行之一。參見「五行」條。
5.姓。如明代有火源潔。
6.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
赤紅色的。如:「火紅」、「火狐狸」。唐.李白〈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詩:「天外飛霜下蔥海,火旗雲馬生光彩。」
[動]
1.燃燒。《禮記.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新唐書.卷九三.李靖傳》:「(李靖)軍次伏俟城,吐谷渾盡火其莽,退保大非川。」
2.動怒。如:「他一火,大家都不敢說話了。」
[副]
急速、緊急。如:「火速赴約」、「十萬火急」。《莊子.天地》:「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ué/hé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物體燃燒所產生的光熱現象,也用來指可發光的電器。
  2. [[名] ] 引申為怒氣、熱情等與冰、冷相對的事物。
  3. [[名] ] 中醫所指引起發炎、煩燥等症狀的病因。
音讀: hón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