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灰鯨 - 教育百科
huī jī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ī jīng
解釋:
動物名。哺乳綱鯨目灰鯨科。體型細長,最長可達十五公尺左右。全身呈黑色或灰色,有白色斑點和黃色短鬚。喜於近海生活,多產於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灰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灰鯨
英文名: Eschrichtius robustus
描述:
體長12-14m,雌性大於雄性;出生時4.5-5m。體重最重36kg。 體色為暗灰色或黑灰色,腹部稍暗。無背鰭,但背部尾幹脊上有7-9個形狀各異的瘤狀隆起。 胸鰭短小,鰭端鈍圓形,通常喉部有2-4條縱溝, 以浮游性小甲殼類,鯡魚的卵,以及群游魚類為食。
分布:
目前灰鯨在太平洋有兩族群;其中一個小族群主要是在鄂霍茲克海和南韓之間, 也許少數會向南穿過臺灣海峽到達海南島,臺灣的紀錄仍有待專家研究確認之。 而另一大族群(東太平洋族群)的遷徙路線則是在阿拉斯加和下加利福尼亞州之間。
作者: 楊瑋誠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ay Whale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Eschrichtius robustus (Gray, 1964)
形態:
出生時體長4.5~5公尺長,成體11~15公尺。頭呈V型,身體是斑駁的灰色,上有藤壺及鯨蝨,寄生處呈白至橘黃色。無背鰭,只有一突起,之後有6~12個突稜至尾鰭。腹部沒有喉腹摺,但喉部有2~5個冠狀突起。口腔每側有130~180個黃白色鯨鬚板片。
分布:
目前僅限於北太平洋沿岸,東岸及西岸各有一群。北大西洋曾有紀錄,於17~18世紀絕種。
生態習性:
約10歲達性成熟,生殖間隔約2年或更久,繁殖高峯從1~3月,一胎1仔,哺乳期約9個月。呼吸模式固定,浮出 15~30秒,噴氣3~5次,然後再潛入,噴氣柱高3~4公尺,無風時成心型。主食為底棲型端足類。如今僅限於北太平洋,目前公認有2群,一群在太平洋西岸,另一群在太平洋東岸,後者由墨西哥向北延伸至阿拉斯加北部海域。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鯨目(Order Cetacea)
亞目:
鬚鯨亞目(Suborder Mysteceti)
科:
灰鯨科 (Family Eschrichti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灰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