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腹鰹鳥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白腹鰹鳥
英文名: Sula leucogaster plotus
描述:
體長約73cm。頭頸、胸部、背面及尾為一致的深褐色。眼灰色,臉部皮膚裸露無羽,雄鳥為淡藍色、雌鳥為乳黃色。尾成楔形。腹部、翼下覆羽及尾下覆羽白色,胸腹之間的羽色黑白分明。喙長成圓錐狀,淺黃色。腳黃綠色,趾間有蹼。飛行時腹面及雙翼的黑白對比明顯。幼鳥腹部及翼下覆羽為淺褐色,雜有許多白色細橫紋,胸腹之間的羽色並無清楚的分界線,喙灰色。
分布:
廣布在整個印度洋及中西太平洋的中低緯度海域、中美洲兩岸的太平洋與大西洋的中低緯度海域。臺灣本島四周、北方三嶼海域、澎湖海域、蘭嶼、綠島皆可見,以北部及東北部海域較常見,秋冬季在棉花嶼附近可見數百隻的數量,但夏季並未見在該島繁殖。
作者: 林文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rown Booby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Sula leucogaster
形態:
體長75~80公分。腳、喙藍灰色,頭頸部;背部、翼及尾羽為黑褐色,胸腹部白色,很容易辨認。另有一種亞種的頭部為淡褐色。
分布:
共4亞種,分布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海洋。
生態習性:
常結群於海面上低飛,或停在海面上捕食魚類,或潛入水中捕魚或是軟體動物,喜歡停棲於樹上。常常與紅腳鰹鳥(Red-footed Booby, Sula sula)及藍臉鰹鳥(Masked Booby, S. dactylatra)一起繁殖,但是為了避免競爭,覓食區較其他兩種靠近岸邊。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飛行,部分的求偶儀式也是在空中進行。在大多數地區,每年3~4月繁殖,但是在大西洋的亞述森群島,則遇到食物豐盛時就會繁殖。主要的繁殖地點為海洋小島的懸崖、石縫內或是陡坡。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鵜形目(Order Pelecaniformes)
科:
鰹鳥科(Family Sul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腹鰹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