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艾克,威拿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gk, Werner (1901-1983)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德國作曲家,生於巴伐利亞 Auchsesheim,逝於德國。他曾在 Augsbury 音樂學院學習,後來到法蘭克福學音樂,又在慕尼黑跟隨奧福(Carl Orff, 1895-1982)學作曲。1936-1940年間任柏林國家劇院合唱指揮,納粹執政時期,他為柏林奧運作奧林匹克會歌而獲得獎章,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曾前往德國佔據下的巴黎,與編舞家李法(S. Lifar, 1905-1986)合作,並對芭蕾產生興趣。戰後他回德國,在不同的音樂學校任教,其中包括在西柏林的作曲家協會(Deutscher Komponistenverband)。雖然他很喜歡薩悌(E. Satie, 1866-1925)和法國六人團的音樂,但從他作品中所表現的強烈節奏,充沛的管弦樂配器和精巧的曲式結構,可看到他受理夏德.史特勞斯(R. Strauss, 1864-1949)和史特拉溫斯基,伊(I. Stravinsky, 1882-1971)的影響。由於他在巴黎與李法合作的經驗,使他戰後回到德國後,極力鼓吹德國古典芭蕾的文藝復興。1948年與編舞家路易巴爾特(Marcel Luipart)合作,推出舞劇《阿伯拉撒斯》(Abraxas)── 該劇是以海納(H. Heine)的劇本《浮士德醫生》(Der Doctor Faust)改編而成,首演於巴伐利亞國家劇院,此為戰後由德國人自己製作的古典芭蕾舞劇,但上演後遭到當時德國文化部長 Alois Hundhammer 禁演,理由為某些舞場場面邪惡惑眾。翌年編舞家夏爾拉特(Janine Charrat)在柏林市立劇院再度推出該舞劇,馬上獲得觀眾的擁護,使它成為德國重要芭蕾作品之一。艾克的音樂多以劇場音樂為主,節奏強烈,喜用不協和和弦造成扣人心弦的衝擊力。其它與舞蹈有關的作品:《撒利莎的貞德》(Joan de Zarissa 1940),編舞慕德力克(L. Maudrik 1940)、李法(1942)、弗洛德(H. Freund 1953)。《夏日》(Ein Sommertag 1950),編舞夏爾拉特(1950),《中國夜鶯》(Die Chinesische Nachtigall 1953),編舞葛索夫斯基(T. Gsovsky 1953)、安德森(Andersen 1953)。《舞蹈》(Danza 1960)。編舞羅森(H. Rosen 1960)。《卡沙羅娃在倫敦》(Casanova in London 1969),編舞夏爾拉特(1969)。《法國組曲》(Französiche Suite 1964) ,編舞陶貝爾特(M. Taubert, 1964)、柯蘭可(J. Cranko, 1969)。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艾克,威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