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藍閃石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藍閃石的英文名稱Glaucophane係源自希臘字中的藍色的(Bluish)和出現(to appear)二字,以象徵具有灰藍至暗藍的顏色。自然界中晶體通常呈柱狀、條狀或針狀,集合體則作纖維狀、粒狀或塊狀。具有一組完全解理,條痕呈淺灰至藍灰色。它是一種含鈉、鎂、鋁較高的矽酸岩礦物,其中少量的鐵可以取代鎂的位置,若含鐵量多,則比重較大,顏色也較暗些。 藍閃石是屬於變質成因的一種礦物,通常產在板塊隱沒帶靠大洋一側的低溫高壓變質帶內。以台灣地區為例,藍閃石主要產在花蓮瑞穗西北方的藍閃片岩中,係屬大南澳片岩的玉里層,岩體夾於雲母一石墨一石英片岩與千枚岩之間,呈脈狀分佈。
知識 1:
3~3.99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藍閃石
國內產地: 產於花蓮瑞穗的綠色片岩中
國外產地: 美國的Colorado的Iron Hill、California的Coast Ranges、Washington的North Cascades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矽酸鹽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