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衛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ㄠˇㄏㄨˋㄈㄤˊㄕㄡˇㄖㄨˊ:「ㄅㄠˇㄨㄟˋ」、「ㄈㄤˊㄨㄟˋ」、「ㄗˋㄨㄟˋ」。
  2. ㄉㄢㄖㄣˋㄈㄤˊㄨㄟˋㄍㄨㄥㄗㄨㄛˋ˙ㄉㄜㄖㄣˊㄖㄨˊ:「ㄕˋㄨㄟˋ」、「ㄏㄨˋㄨㄟˋ」、「ㄊㄚㄕˋㄓㄜˋㄐㄧㄢㄍㄨㄥㄔㄤˇ˙ㄉㄜㄕㄡˇㄨㄟˋ。」
  3. ㄨㄟˋㄕㄥ:①ㄍㄢㄐㄧㄥˋㄑㄧㄥㄐㄧㄝˊㄖㄨˊ:「ㄓㄜˋㄐㄧㄚㄉㄧㄢˋ˙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ㄈㄟㄔㄤˊㄨㄟˋㄕㄥ。」②ㄈㄢˋㄓˇㄩˇㄅㄠˇㄏㄨˋㄕㄥㄇㄧㄥˋㄑㄩㄢˊㄧㄡˇㄍㄨㄢ˙ㄉㄜㄌㄧㄠˊㄏㄨㄛˋㄏㄨㄢˊㄅㄠˇㄉㄥˇㄕˋㄨˋㄖㄨˊ:「ㄨㄟˋㄕㄥㄙㄨㄛˇ」。
  4. ㄨㄟˋㄒㄧㄥㄏㄨㄢˊㄖㄠˋㄒㄧㄥˊㄒㄧㄥㄩㄣˋㄓㄨㄢˇ˙ㄉㄜㄒㄧㄥㄑㄧㄡˊㄖㄨˊㄩㄝˋㄑㄧㄡˊㄕˋㄉㄧˋㄑㄧㄡˊ˙ㄉㄜㄨㄟˋㄒㄧ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衛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èi
解釋:
  1. 保護、防守。
    【例】防衛、自衛、守衛
  2. 擔任防護工作的人。
    【例】侍衛、營衛
  3.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èi
解釋:
[動]
保護、防守。如:「防衛」、「自衛」。《國語.齊語》:「築五鹿、中牟、蓋興、牡丘,以衛諸夏之地。」《文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江河雖廣,其長難衛也。」
[名]
1.國名。為周朝時武王封予少弟康叔,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帶,後滅於秦。
2.擔任防護工作的人。如:「侍衛」、「警衛」。《左傳.文公七年》:「文公之入也無衛。」《聊齋志異.卷六.向杲》:「聞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為衛。」
3.古代邊境駐兵防敵的地方。如:「金山衛」、「屯衛」。《周禮.春官.巾車》:「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
4.驢的別稱。《聊齋志異.卷三.胡氏》:「次日,有客來謁,縶黑衛於門。」
5.姓。如漢代有衛青。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