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裸鋤裸胸鯙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裸鋤裸胸鯙
英文名: Gymnothorax nudivomer
描述: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頭胸部腹側的肌肉和皮膚特別鬆軟容易展開。上、下頜粗短,下頜向前突出;齒緣略呈鋸齒狀;頜齒單列,上頜前 6 對牙齒較大;鋤骨齒單列,只有三顆;大型個體的鋤骨裸露無齒。脊椎骨數133-139。體色相當鮮豔,魚體靠近頭部的部位為黃色,越近尾部末端則顏色加深,逐漸變成深褐色。體表有許多圓形或不規則形且具有深色邊緣的白色斑點;越靠近頭部,則這些白斑點愈小愈密。鰓孔深黑色;口內的皮膚為單純的鮮黃色。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東至夏威夷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海域。臺灣東部、東北部及澎湖之岩礁區可見。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ellowmouth Moray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Gymnothorax nudivomer (Playfair and Günther, 1866)
形態:
上、下頜粗短,下頜向前突出;頭胸部腹側的肌肉和皮膚特別鬆軟容易展開。齒緣略呈鋸齒狀;頜齒單列,上頜前6對牙齒較大;鋤骨齒單列,只有3顆;大型個體的鋤骨裸露無齒。體色相當鮮豔,魚體靠近頭部的部位為黃色,越近尾部末端則顏色加深,逐漸變成深褐色。體表有許多圓形或不規則形且具有深色邊緣的白色斑點;越靠近頭部,則這些白斑點愈小愈密。鰓孔深黑色;口內的皮膚為單純的鮮黃色。中至大型的鯙類;體長最大可達100公分。
分布:
於西印度洋的南非、紅海、阿曼,西太平洋的日本、澳洲,至中部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和夏威夷等海域。在台灣見於南方澳、成功和澎湖等地海域。
生態習性:
通常棲息於30公尺以深的海底,時而張開其寬闊的大口展示一種嚇人的外貌。皮膚的黏液具有毒性,其體表會分泌數種類似海百合毒素和血球凝集素等毒性物質,散發出一股奇特的臭味。遇危急狀態時,體表會大量分泌毒性黏液,甚至能使其他魚類僵直且窒息死亡。
利用:
曾見於漁市,販售供食用,外形奇特,顏色鮮艷,可供飼養展示。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目: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亞目: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裸鋤裸胸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