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類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ㄤㄙˋㄖㄨˊ:「ㄌㄟˋㄙˋ」、「ㄒㄧㄤㄌㄟˋ」。
  2. ㄧㄡˊㄒㄧㄤㄊㄨㄥˊㄏㄨㄛˋㄒㄧㄤㄙˋ˙ㄉㄜㄖㄣˊㄕˋㄨˋㄐㄩˋㄏㄜˊㄦˊㄔㄥˊ˙ㄉㄜㄓㄨㄥˇㄅㄧㄝˊㄖㄨˊ:「ㄖㄣˊㄌㄟˋ」、「ㄓㄨㄥˇㄌㄟˋ」、「ㄌㄟˋㄅㄧㄝˊ」、「ㄈㄣㄇㄣˊㄅㄧㄝˊㄌㄟˋ」、「ㄨˋㄧˇㄌㄟˋㄐㄩˋ」。
  3. ㄉㄚˋㄍㄞˋㄉㄚˋㄉㄧˇㄖㄨˊ:「ㄉㄚˋㄌㄟˋ」、「ㄌㄟˋㄐㄧㄝㄖㄨˊㄘˇ」。
  4.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ㄕˋㄨˋㄌㄟˋㄅㄧㄝˊ˙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ㄌㄧㄤˇㄌㄟˋㄑㄧㄥˊㄎㄨㄤˋ」、「ㄙㄢㄌㄟˋㄏㄨㄛˋ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類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èi
解釋:
  1. 由許多相同或相似的人事物綜合歸屬成的種別。
    【例】敗類、菌類、人類
  2. 相像。
    【例】類似、相類、畫虎類犬
  3. 大概、大抵。
    【例】類皆如此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èi
解釋:
[名]
1.由許多相同或相似的人事物綜合而歸屬成的種別。如:「人類」、「菌類」、「敗類」、「非我族類」。
2.事理。《孟子.告子上》:「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3.法則、榜樣。《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禮記.緇衣》:「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
4.量詞。計算事物類別的單位。如:「兩類情況」、「三類貨物」。
5.姓。如宋代有類演。
[動]
相似。如:「相類」、「畫虎類犬」。
[副]
大概、大抵。如:「類皆如此」。《漢書.卷七六.尹翁歸傳》:「類常如翁歸言,無有遺脫緩於小弱,急於豪彊。」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lassify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按照一定的規則將事物、資料、文件分組,以利後續處理和運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uī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相似的人事物綜合起來的群體別。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