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食蟹荳齒蛇鰻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食蟹荳齒蛇鰻
英文名: Pisodonophis cancrivorus
描述:
全長為頭長的9.2-11.2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30-41倍;全長為軀幹長的3.0-3.4倍。背鰭起點在胸鰭中央上方或稍前;胸鰭灰黑或淡褐色;無尾鰭,尾端裸露尖硬,且背、臀鰭不相連,止於尾端稍前方,但鰭條於後半部略為上揚;吻短稍尖;上唇緣具兩個肉質突起,分別位於後鼻孔之前後各一個突起,前鼻孔則呈短管狀;口裂超過眼之後方;上頜比下頜長,上、下頜齒均為顆粒狀,排成齒帶約二至三列;體色多為灰褐至黃褐色之間,腹部較為淡黃;背、臀鰭帶有黑緣;平均脊椎骨組成:11-54-158,總脊椎骨數為156-159。食蟹荳齒蛇鰻為台灣沿海最普遍的蛇鰻。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西從東非、紅海,東到波里尼西亞,北從小笠原群島,南迄澳洲。台灣四周海域均有產。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ongfin Snake-eel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isodonophis cancrivorus (Richardson, 1844)
形態:
體長。肛門在身體之中央或之後。齒顆粒狀,大小不等,由數列排成齒帶。前上頜骨齒與後力之齒分離或相連。齒顆粒狀且呈帶狀排列,鋤骨齒相互緊接,上唇無肉褶。背鰭起點在鰓裂之後,胸鰭中央上方。脊椎骨數153~162。體長為體高之30.6倍,頭長之8.3倍;尾長為頭與軀幹之1.4倍;頭長為吻長之6.8倍;吻長為眼徑之2.0倍。上唇腹面有2個突起,後鼻孔前後各有1個。前鼻孔成短管狀。口裂超過眼之後方。背、臀鰭在近尾端處結束。體橄欖色,下方為黃色;背、臀鰭具黑邊。
分布:
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
生態習性:
棲息於沿岸及河口區之泥質海底,數量較波露荳齒蛇鰻為多。
利用:
少數充當中藥使用,但無漁業經濟之價值。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目: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亞目:
康吉鰻亞目(Suboder Congroidei)
科:
蛇鰻科(Family Ophichthidae),Snake Eels,Worm Eel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食蟹荳齒蛇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