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魏森陶爾,可利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iesenthal, Grete (1885-1970)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奧地利舞蹈家、編舞家,生於維也納,卒於維也納。他的父親是奧地利名畫家(Franz Wiesenthal)。1895年,魏森陶爾進入維也納「Hofoperntheatre芭蕾學校」隨艾倫(Karoline Ellend)、范.涵姆(Edward Voitus Van Hamme)和巴里耶洛(Camilla Pagliero)學習。1901年,進入維也納宮廷歌劇院(Vienna Court Opera)擔任群舞演出。1907年她離開歌劇院,與其姊艾沙(Elsa)發展富有表現力的華爾茲舞蹈風格,而且專門演出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作品,她經常巡迴歐洲演出並獲得極大的迴響與好評。1919年,她成立自己的舞蹈學校。1920年,為薩爾斯堡(Salzburg)藝術節編舞。1929年,她和「柏林劇院」Max Reinhardt合作,推出名作《蝙蝠》(Die Fledermaus)一舞。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曾於1942年在紐約上演這個作品,將舞名更名為《羅莎琳達》(Rosalinda)。1930年,她和「維也納歌劇院」合作推出芭蕾作品《Der Tangerichts In Wien》。1934年,她任教於「維也納音樂藝術學院」。1938年,在該校成立舞蹈系。1945-1951年,擔任舞蹈系系主任。1945年,成立「可利蒂.魏森陶爾舞團」。直到今日,「維也納國家劇院」仍然常常上演她的舞蹈。魏森陶爾的華爾茲風格,充滿了戲劇張力,她在舞者的流暢動作中,用頭髮、突顯的服裝、手勢或是眼神來表現出快樂和猜忌,更甚至將危機意識等各種戲劇情緒融合在華爾玆中,極具抽象和暗示。重要作品:《在美麗的藍色多瑙河邊》(By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南國玫瑰》(Roses from the South)、《春之聲》(Frühlingstimmen Walzes)、《蝙蝠》(Die Fledermaus)、(Der taugenichts Iin Wien)。
參照:
Selma Jeanne Cohe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Simon and Schu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魏森陶爾,可利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