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黑鸛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黑鸛
英文名: Ciconia nigra
描述:
體長約100cm。全身上半部包括頭、頸、背面、翼及尾黑色帶有綠紫色閃亮光澤。眼褐色,周圍有一小圈紅色裸皮。腹部、脇部覆羽及尾下覆羽白色。喙紅色,長直而尖。腳紅色,甚長。飛行時腹面的黑白對比明顯。未成鳥的頭、頸及背面為褐色,喙及腳為灰綠色,隨著年齡逐漸轉紅。
分布:
繁殖區域廣布於歐亞大陸中北部(北緯40至60度之間)。於非洲中部與東部、印度次大陸北部、中南半島北部、中國東南部等地區度冬。此外,於西班牙西南部及非洲南部有稀疏的留鳥族群。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於全台多處沿海濕地都有發現紀錄,包括北海岸、台北關渡、台北貢寮、宜蘭蘭陽平原、彰化漢寶、嘉義鰲鼓、台南四草、屏東龍鑾潭、花蓮溪口等。離島澎湖也曾有紀錄。
作者: 林文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lack Stork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iconia nigra
形態:
體長95~100公分。體型高大,喙腳粗壯而均呈紅色,腹部白色,身上其他部位為帶有紫色及綠色光澤的黑色。
分布:
分布於歐洲中部及南部、非洲南部及亞洲南部。繁殖期後會向南遷徙度冬。
生態習性:
常單獨活動於開闊的沼澤、湖池等溼地,以魚類、蛙類及甲殼類為食。繁殖期4~7月,築巢於樹上或是懸崖岩壁,每窩產卵3~5枚,卵為白色帶有淺黃色斑。雌雄共同育雛,幼鳥於孵化後約75天離巢。在習性上與白鸛不同的是,黑鸛對人類的警覺性很高。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
鸛科(Family Ciconi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黑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