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依哈羅假面(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haro
作者: 張巧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依哈羅假面係巴布亞新幾內亞在成年禮(Hevehe)時所戴。「依」(E)的意思是「舞蹈面具」,「哈羅」(Haro)的意思是頭。不管依哈羅假面的原始象徵意義為何,現今所代表的是喜劇特性,最特別的精神見於嘉年華會。典型的依哈羅假面係以馬、魚、昆蟲、爬蟲、樹、蘑菇或一些神秘的動植物圖騰偶像放在面具上。由村中訪客所製作配戴,通常作成一雙,在比較正式的雅黑舞〔見Yahe〕圍成同心圓時配戴。有成對舞者穿著染黃樹皮或西米椰子樹葉作成的袍子,表演自己的舞步,舞者擊鼓打拍子,或表演原地踢正步,然後是在原點以反方向快速的節奏旋轉。有的穿著直條紅色,黃色,米黃色的袍子,一個挨一個一齊先向前跳接著後退跳,並輪流擊鼓。亦有兩位舞者狂亂地旋轉。第二階段的舞雖較堂皇但人數較少,此時所戴的假面上沒有圖騰偶像,換上的是神秘的喜劇角色,如伊瓦若波(Evarapo),呼拉(Hura)及卡波(Kapo),他們都是相當醜陋,穿著深色的樹皮衣,帶著誇張的形似生殖器棍棒表演舞蹈。伊瓦若波帶著一長條袋,石灰壺,揮舞著石頭斧作丑角攻擊動作。呼拉和卡波笨拙地在旁跳舞,輪流以鼓擊打對方的頭。伊拉(Ira)和歐培(Ope)戴著巨大搧風耳的頭套,各自帶著一鏟子和長條袋,面對面跳向對方,將鏟子刺進土內,退後,再向前跳舞,拉出鏟子,重複整個表演。阿科耳(Aikere)和麥科耳(Maikere)是由兩個男人穿著如雅黑舞中的愛迪伊非拉(Idihivira),戴著羽毛頭套和食火雞毛作的面罩。每人都帶著貝殼喇叭、小型盾、弓、箭,在伊瓦若波和一位老女人海郝媧(Haihauuva)的陪伴下,他們扮演一小鬧劇:老女人被追逐,她躲藏,被找到,然後換她去追其他的人。所有此類的喜劇表演不斷地獨立進行。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依哈羅假面(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