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紫輪參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紫輪參Polycheira fusca屬於指參科,主要棲息在礁岩海岸高潮線岩石區的石塊下。整體呈黑色、紫色或紫黑色,長度約25公分。體壁薄而平滑,無管足。身體儲有海水時為蠕蟲形,水分排出後呈細長條形。身體收縮時體壁有環形皺褶。體壁上有淡色輪疣。觸手有16~18隻,具黏滯性而呈楯指狀。以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具有群聚的習性;在退潮前會事先儲存大量海水於體內,受干擾時,水分由肛門排出。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域;台灣則常見於南部墾丁海域,東北角、北海岸及蘭嶼也有記錄,但數量較為少。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紫輪參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中文屬名: 輪參屬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指參科
棲所環境: 礁石區
拉丁種小名: fusca
拉丁屬名: Polycheira
中文綱名: 海參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Chiridot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0~1m 潮間帶及潮池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
中文目名: 無足目
拉丁目名: Apodida
拉丁綱名: Holothu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紫輪參
英文名: Polycheira fusca
描述:
中國大陸稱為烏參、紅參,日本稱為紫車海鼠,英名Sea cucumber。身體平滑柔軟,體璧薄,稍透明,含水時略呈蠕蟲狀,後端較為尖細,水分排出之後呈細長條形,體長大都在10至20公分間,最大可長達25公分左右,直徑約1公分。體表的顏色多變,呈淡棕色、棕褐色、紫色、紅黑色至黑色,有許多大小不等,由輪形骨片聚集成堆的輪疣,肉眼可見。無管足,收縮時有環狀縐褶。觸手呈盾指狀,具有黏滯性,共有15至23隻,通常為18隻。各觸手有8至13對側指。骨片有輪形體、桿狀體和微小顆粒體。輪形體的直徑約28至112μm,普通為6軸,但也有7至13個軸的;輪的外緣光滑,內緣帶有細鋸齒。輪形骨片常聚集形成輪流,靠近輪流中央的輪形體較小。桿狀體散佈於全身,略彎曲,兩端膨大,並帶有鋸齒。觸手內有較狹長的彎曲桿狀體。縱肌內有兩端膨大光滑的桿狀體和橢圓形微小顆粒體。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南非、東非、馬達加斯加、塞西爾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尼、西太平洋諸島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西沙群島、臺灣等地,臺灣在恆春半島、東北角地區的數量較多,北海岸、東海岸、小琉球、澎湖和蘭嶼等地數量較少。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