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協同輔助個別化方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am-Assisted Individualized Program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協同輔助個別化方案為一種結合個別化教學與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以同時促進個性與群性發展為導向。
  教學程序大抵與個別化教學類似。學生在開始學習之前皆接受前測,以決定學習起點;之後教師提供個別學習的教材,包括教學單、練習作業單、評量單、測驗卷、標準答案。學生依據教學單所提示要點學習某單元內容、作練習、寫評量單,最後參加單元測驗。但協同輔助個別化方案加入了合作學習的要素,讓學生不再是個別獨立學習,而是在一個小組內與組員共同研讀、討論,交互評核、校正。即使是單元測驗,也由學生輪流擔任評分員。教學設計依下列程序進行:
  (1)將學生組成異質小組:約四至五人一組,成員的能力、性別等特質應不同,以便互補所短;(2)前置測驗;(3)提供個別化教材;(4)合作學習:同組成員研讀教材、作測驗、相互訂正;(5)教師評定各組分數,以組為單位頒獎;(6)小組教學:教師每天集合進度相當的小組,進行教學,提示下個單元的重點。
  實施協同輔助個別化方案時,教師須用心於事前的個別化教材預備,學習內容須力求簡明,便於學生自行利用。教學中,教師須隨時注意各組的學習進度,衡量學生的精熟程度,給予適時指導。尤其教師要花約一半的時間進行小組教學,而非放任學生自學。所以實施此方案,教師並非無事可做,反而付出更多心力。在學生方面,在小組的合作下,既能兼顧個別的學習進度,又免於獨學而無友,兼收個性與群性發展之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協同輔助個別化方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